孩子學習什麼都提不起興趣,該怎麼辦?

 如果孩子小時候也曾經會主動在家中翻箱倒櫃的探索新事物,長大後為何反而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從好奇到冷默的變化過程,其實值得深思。

孩子天生就會有探索和觀察的好奇心,能坐穩或爬行的小寶寶只要見到東西就會伸手抓,然後再放進嘴裡咬,等到經驗足夠以後也就不再亂咬東西了。學習走路之後活動的範圍更大,任何家中何東西都可能引起好奇而想拿到手上玩弄一會兒⋯⋯,諸如此類的摸索行動都是寶寶主動性學習的開始。但可惜許多爸媽會過度擔心,而限制寶寶的主動探索。

根據研究發現,長期被大人禁止不能亂動、習慣被動等待別人照顧的孩子,漸漸會缺乏主動探索的欲望和動機;父母採取開發態度、容許孩子嘗試並且在錯誤經驗中修正的教養方式,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主動性。

如果孩子對學習缺乏主動性,也要依照不同情況來調整。首先找出孩子感興趣的是什麼?即便孩子只喜歡玩,仔細觀察也能找孩子偏好的傾向,針對孩子投入時間最長、最能樂此不疲的項目為主,接著才安排由淺到深的階段性學習目標。

孩子必須先對某種科目或才藝感到新鮮有趣,才可能投入時間和精力作長時間的練習。好玩可以引發孩子的新鮮感,但學習和單純玩樂不同,孩子必須挑戰沒有做過的事情,遇到困難必須想辦法突破,所以孩子最好能夠充滿熱情,對任何新事物都可以接受而不排斥。

爸媽遇到小孩不夠主動經常會感到沮喪,更有人說:「恨不得自己動手做了比較快。」孩子興趣不高可能是沒發現樂趣或不知如何開始,若能給孩子一點明確的指示配合動作示範,或許就可以讓孩子動起來。大人要先理解孩子不是被動,而是啟動時間點還沒有開始,幫助孩子提高反應速度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根據孩子先天特質研究發現,有些孩子偏向慢熱型的,在陌生環境中會先採取觀望的姿態,確定自己能做到才慢慢加入。若以感覺神經系統角度來觀察,這類慢熱型孩子也經常有觸覺防禦的表徵,處在人多或不熟悉的環境中會不自覺的有神經緊張的反應,孩子確實需要花點時間調整好身心狀態,我們必須給孩子充足的時間,讓孩子能夠自信展現出最佳的狀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