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嗎?

 爸媽傳達關愛的方式,如果不是孩子想要或需要,有時候孩子感受到的反而是一種壓力和負擔。

有位媽媽對自己和兒子的相處感到很挫折,因為孩子不肯讓媽媽坐在旁邊陪他複習功課。媽媽不忍兒子每晚讀書時間很長,想坐在旁邊陪著他才不會太寂寞,可是孩子卻常會因此而生氣。

媽媽說:「我好心想陪他有錯嗎?兒子竟然覺得我在監視他。」孩子小時候是外婆照顧的,爸媽因為工作太忙無法照顧年幼的他,現在只是看他每天晚上在房間讀書很辛苦,就是安靜坐在旁邊想陪著他也不行,還會嫌媽媽很煩⋯⋯太傷媽媽的心了。

兒童心智發展的過程是漸進式的,出生後到進幼兒園之前孩子需要家人陪伴,進入團體後開始重視朋友和同學,在小學高年級之後孩子就需要隱私空間了,青少年不再喜歡陪爸媽到處走。他們希望被當成大人一樣的對待,過多的關心和問候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幼稚或無能。爸媽若可以先懂孩子身心發展的過程,就能隨著孩子成長而調整和孩子相處時的溝通方式,而不會有挫折感。

嬰幼兒時期是建立親子信賴關係的重要階段,在多數幼兒還無法說出完整的意思之前,爸媽常以為寶寶什麼都不懂而錯失了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兒童時期養成的生活習慣和成長過程中累積的經驗,都是日後孩子在面對學習和做人做事時的判斷依據;孩子經由和爸媽相處時一點一滴的吸收著,生活教育不是讓孩子坐在教室聽老師上課就能學會的。

對於年紀小的孩子而言,爸媽陪伴孩子不只可以培養親子間的默契,無形當中也傳達了父母教養的價值觀,在青少年時期就能維持親密的互動關係,而不會發生孩子總覺得父母很嘮叨的親子衝突。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嗎?

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的答案;有的孩子喜歡一個人靜靜的玩,有的孩子喜歡人多熱鬧的場合、特別喜歡和大人聊天。家有不同個性和學習風格的孩子,爸媽可以耐心觀察孩子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情緒最穩、最舒適。

親子間的親密關係是需要花時間維護的,年紀小的寶寶更需要大人陪伴,成熟獨立的孩子需要獨處的時間。所以,陪伴時間的長短必須由爸媽和孩子彼此溝通協調,不必和別人比較,而是依家庭互動樣式調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