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孩子做家事,如果一直做不好還要教嗎?

 教導孩子做家事是生活教育的基礎,絕大多數健康的寶寶都會希望自己可以動手,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孩子會模仿大人擦桌子或掃地的動作。對孩子而言,能像大人一樣不必凡事依賴別人,是件驕傲而令人期待的事情。

可惜大人常會不經意的對想要幫忙的孩子說:「你還小不懂啦,別管大人的事。」或許大人是出於善意不希望孩子太累,但也可能因此而壓抑了主動想參與活動的原創力。

原本熱情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一而再、再而三被潑冷水,家人又溺愛過當而限制孩子練習的機會;等到進入小學之後,當學校老師發現孩子沒辦法和同學一樣把書包收好,也不懂得如何維持自己座位的清潔時,反而會讓孩子在團體學習中喪失自信心。

當孩子願意主動要求想做家事,就是值得放手讓孩子參與的好時機;至於孩子做得結果如何,相較之下,是次要的了。

在孩子練習做家事時可以提供比較明確的示範和指導,讓孩子能夠記住一些簡單的要領,而最基本的操作之前,也必須先加強孩子身體動作的靈巧度,當孩子能達到手眼協調之後,做起事情才能得心應手。

總之,教孩子做家事和學習任何才藝課程一樣,可以依循著由簡入繁的原則,先讓孩子參與成功機率較高的活動,例如:擦桌子、折衣服等等,讓孩子模仿大人的動作,等待熟悉之後再由孩子獨自完成,大人只需要從旁讚美就足夠。

從小練習玩好玩具就馬上物歸原位、還能主動做家事的孩子,約莫在五歲半左右就能成為媽媽的好幫手。做家事是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如果孩子很聰明而不會做家事或做不好,那麼我們不必先懷疑孩子是否能力不足無法做好,若孩子精力旺盛,玩起遊戲領悟力和反應也很敏捷,那麼請無須擔心,孩子只是缺乏鍛練的機會,堅定不放棄而繼續練習便可以達成目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