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夠把握先機的人並勇敢接受挑戰的人並不多。孩子說:「不要⋯⋯那個不好玩⋯⋯」大人則說:「我不做沒把握的事!」僅管大人和小孩的說法不太一樣,都有想要安於現狀的意思,多數的人對未知的事情總會採取旁觀的態度,人們之所以害怕冒風險,是因為不想遇到失敗,因此解決問題的能力源於自信。
讓孩子增加知識可以減少對未知事件的恐懼和排斥心理,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勇於接受挑戰,不只是鍛鍊體能耐力就足夠,同時必須提升孩子的基本常識,不能做個有勇無謀的盲從者。
心智和體能發展不均衡會造成孩子未來的學習困擾,如果一心想做好,可是動作反應跟不上大腦的思考,也會造成很大的挫折感。生活動空間較小的都市孩子,特別更需要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動作反應靈巧的孩子才能玩得起勁。
遇到挫折時需要別人的鼓勵,如果家人在孩子還尚未練習前就心疼喊累,日子一久孩子就會失去挑戰新事物的勇氣。對於動作反應較弱的孩子在遊戲時,必須先評估身體動作發展的狀況,先提升環境的適應力,絕對要比強迫孩子做魔鬼式訓練更好!
充實知識,挑戰未知的恐懼
鼓勵怕生的孩子參加活動前最好先作預告,針對地點、交通方式或活動過程和孩子預先討論,爸媽有責任為孩子做最好的選擇,不建議大人必須凡事詢問年紀太小的孩子「要不要參加?」因為他們對不曾親身參與的事情,沒有正確的判斷能力。
孩子在緊張時情緒混亂會影響理智的判斷,大人只需確保孩子是充滿熱情就夠了。發現孩子無法達成目標而急躁時,爸爸媽媽更要表現出冷靜的態度,調節情緒是需要練習的,請記得避免經常在孩子的面前抱怨,多說好話、用實際行動接受新事物。如果爸爸媽媽遇到任何事情都覺得新鮮有趣,孩子也會接收到熱情的感染力。
因此建議大人在鼓勵孩子接受挑戰之前,最好能夠客觀評估孩子在身體動作、心智發展及情緒等整體狀態是否已經具備基本的能力,先設定有一點難度而非努力也達不到的目標,孩子才能在獲得成就感之後,繼續朝更高的難度挑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