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孩子都有天生的優點,幸運的被人及早發現而給予適當的引導和練習機會,就可能發展出異於常人的獨特能力;如果環境中缺乏資源,天才也可能被忽視而無法獲得一展長才的機會。所以在孩子遇到好老師之前,爸媽和家人就是發現孩子獨特優點的啟蒙者了。
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風格和爸爸媽媽並不一定相同,如果爸媽和孩子學習的習慣很像,親子互動和溝通都會很和諧;如果小孩和爸爸媽媽的習慣不同,就會讓大人覺得小孩難教,情緒來時還會想:「怎麼特別不聽話呢?」
因材施教的理想希望大人可以發現每個孩子的特點,啟發個人的優勢,而教養小孩也不是依照教科書上的原則一套方法就適用於不同的家庭。
許多媽媽想知道有經驗的朋友遇上小孩的各種狀況是如何處理的?特別認真的媽媽還要做筆記詳實記錄下來。但終究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請不要拿自己孩子和別人相比,更不宜以兄弟姊妹的表現來比較批評;年幼的孩子理解力是有限的,絕大多數孩子無法理解大人想藉由言語刺激來激發孩子振作起來的好意;只能感到自己不受重視,長期被批評反而會讓孩子用行動反抗,甚或消極排斥形成悲觀心理。
學習的風格和一個人的感官敏銳度有關係,大致可分為聽覺型、視覺型和體覺型三種。
聽覺型的孩子喜歡透過聲音來學習和記憶,背書時需要大聲朗讀出來;體覺型的孩子背書會忍不住走來走去或用身體來比畫;不同類型的孩子在一起學習時,可以靜靜坐著看書一動也不動的小孩,多半是視覺學習型的。通常文靜聽話的孩子比較受到傳統學校老師的喜歡,然而動來動去的孩子動作靈巧,只要用對方法學習也能得到很好的成績,可惜體覺型的學生在過度的限制下無法施展開潛能,會因被大人批評而不愛上學。
年紀越小的孩子需要透過身體動作來輔助學習,所以懂得孩子特質的老師和爸媽就能容許孩子用自己比較有效率的方法來練習,也就不會因為限制孩子要和別人一樣而造成親子互動的衝突了。爸媽懂得欣賞孩子,才能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孩子需要在受支持的環境中學習成長,期許孩子更好,就會看到孩子越來越棒!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