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前常為了穿鞋襪而爭吵,該怎麼辦?

 孩子突發的狀況很多,爸媽經常為了出門前的準備動作很多而埋怨孩子耽誤時間。教導孩子在出門前自己做好準備,就可以讓全家人每天出門或放假出遊時,可以維持期待興奮的情緒而不容易產生爭執。

先懂孩子的動作發展順序再來教孩子,就會容易許多。

一般來說,孩子是先學會脫鞋子,再學會穿鞋子的,學習穿鞋又比練習穿襪子更容易。所以要在孩子遁序漸近至練習到熟練之前,爸爸媽媽一點兒也急不來,我們要讓孩子有足夠的練習經驗,才能掌握好手指頭的施力和控制方法。

孩子手掌抓握能力發展時間很早,很多不會走路的寶寶就會動手把鞋子脫下來,讓孩子習慣出門前要先把鞋子穿好,鞋子有保護足部安全作用,也可以讓想學走路的孩子模仿大人的樣子,適當的運動更有助於身體大動作的發展,讓孩子情緒穩定不容易哭鬧。

以動作成熟度而言,上幼稚園小班的孩子能夠自己換穿鞋子了,而同年齡在家照顧還未上學的寶寶,可能必須到了入學之後才發現動作慢、跟不上其他同學。所以為了孩子進入團體學習時有更好的適應力,並不是急於提高寶寶的認知能力,而是需要提高孩子動作的靈巧度,避免產生類似「眼高手低」的失衡情況。

若孩子已經超過年紀還無法穿好鞋襪,首先必須改變照顧寶寶的習慣,大人要練習「放手」,讓孩子從錯誤經驗中設法去找到更好的修正方法,孩子才會一天一天更進步。

讓孩子練習穿襪子也可以成為一種遊戲,任何的練習都必須重覆很多次才能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所以練習過程中要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如果孩子在練習時大人在旁不斷催促或糾正,孩子會對自己還無法做好的事情在潛意識作負面連結,以後就更討厭做這件事了。

讓孩子自己穿鞋襪是一種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也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前,可以開始教導孩子依照不同的場所選擇得體而適當的穿著打扮:戶外運動時要穿著有保護功能的運動鞋;有那些正式場合不能穿著輕便的拖鞋等等⋯⋯。總體說來,只要讓小孩能夠先不斷練習,就能逐漸減少在出門前的等待和不愉快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