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與同伴相處?

 孩子喜歡和別人一起玩,但是玩遊戲時又難免發生吵吵鬧鬧的情形。每當聽見孩子說:「他們不跟我玩⋯⋯」、「我不喜歡⋯⋯」爸爸媽媽很快會感到不滿,個性較急的媽媽常忍不住為孩子打抱不平、爭取權益;不好意思追問的家長就採取消極的保護措施,有人索性讓孩子遠離沒禮貌的小孩,禁止他們在一起玩。但往往這兩種方式都不符小孩的期望,孩子還是很想和同伴一起玩,只不過當發生爭吵時不知如何化解,才會有小小的抱怨。

冷靜客觀,察明真相。

家長必須先弄清楚究竟孩子遇到什麼情況?先不要以孩子說話的內容做判斷,因為孩子對語言用詞的意思還不能正確掌握,光憑簡短的對話很容易讓爸爸媽媽產生誤解。如果不讓孩子很同齡的玩伴一起玩,孩子反而會覺得很無趣。

為何孩子比較喜歡和大人玩?

孩子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意思通常會用動作來表達,想法無法達成時,臉上很自然會出現失落的表情,主要的照顧者可以從孩子的眼神或動作判斷出孩子的需求而滿足他;可是孩子們相處時,其他同伴就無法像家人一樣細心的發現孩子的想法,不能凡事順著自己,這會令還不會表達的孩子容易不知所措。

主觀意識較強的孩子喜歡有主導權、不喜歡被冷落,較常在第一時間爭取表現,如果有機會和年紀較大的人一起玩,相對會比較容易受到關注,因為不會有人過來拿走玩具,孩子不需要和其他玩伴爭取什麼。

但是孩子終究要上學,所以必須練習和同齡的孩子相處。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體察他人情緒,分辨出別人是開心還是不開心,願意分享、具有同理心、願意等待和幫助別人。

爸爸媽媽必須從小就養成孩子會主動幫助家人的好習慣,舉例來說,我們可以讓寶寶在吃東西前要先拿給年長的人、與家人朋友分享好東西;如果大人總是要孩子自己先吃,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都是最後才吃孩子吃不完的食物,很可能會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察覺到他人的需要的任性行為。管教孩子必須懂得拿捏收放尺寸,不可過分溺愛,如此才能引發孩子天生善解人意、體貼別人的善良天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