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高「EQ」的孩子?

 EQ是情緒商數的簡稱(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如果孩子愛生氣、不懂得如何交朋友,經常被別人認為是EQ不好、任性而不夠成熟等等。幸好情緒商數能透過指導而改善,而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學習。

一個孩子在團體中會顯露出煩躁不安的樣子,並不能簡單以這孩子「容易緊張」來看待就算了。有些天生在觸覺、味覺和嗅覺都偏於敏感型的孩子,對於環境中任可微小的改變,都會在別人察覺之前就先感受到,他們說不清楚那兒不舒服大人只能看到孩子經常坐立難安。

當孩子有防禦性打人或拒絕別人接近的動作出現,多半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可是不明就裡的大人就會以為孩子不聽話或難相處,然後斷然說孩子的EQ很不好,實在是誤解了無法說清楚的孩子呀!

想讓孩子培養出好EQ不困難,但也不能心急求快;按照孩子的心智發展來調整親子互動的方式,在孩子進小學孩子需要大量的體能訓練,各種感覺刺激對大腦發育的成熟穩定度很有關係。當孩子想做什麼動作都能眼明手快達成時,就會對自己更有信心。

適當壓力能產生抗壓性

經歷過辛苦過去的爸媽,主張讓孩子輕鬆一點,他們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樣辛苦,所以把最好的吃穿和物質享受留給孩子,自己卻捨不得半點浪費。然而事實上孩子必須透過修正錯誤而累積經驗,讓孩子親身經歷,做錯再修正的過程,才是符合孩子需求的學習方法。

幼兒的大腦如同一部新電腦,任何新的事物包括語言、情緒理解能力都需要輸入足夠的經驗,遇到相同或類似狀況時才能在記憶資料庫中找到解決方法。如果大人總是協助太多,孩子的大腦中裡沒有足夠的經驗可以正確的判斷,萬一遇到突發事件當然也就只能無助的流淚。

無論是運動或益智性的遊戲都要先理解遊戲狀況、記住遊戲規則,再設法達到目標,在遊戲的過程中也會經歷各種情緒起伏的過程;因此能夠玩出樂趣的孩子,EQ能力就在玩樂中不知不覺就進步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