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孩子動不動就哭的習慣?

 孩子在什麼情況下容易哭呢?哭泣的表現也有不同的程度,首先爸媽要學會觀察孩子是處於什麼樣的狀況,才能夠協助孩子減低哭泣的次數和時間。

【觀察一】

身體不舒服嗎?

當孩子感覺身體不舒服時,會比大人更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長牙、感冒或跌倒受傷的情況,若孩子本身對痛覺的感受較敏感,在遇到這些情況時就會混身不舒服,當刺激感受超過身體所能忍受時,孩子只能用哭來反應了。

如果孩子偏向敏感型的體質,平時要多讓孩子接受不同的刺激,讓孩子身體自我調節的機能更好,自然不會遇上一點突發的特殊情況便哭鬧不休。

【觀察二】

表達能力好嗎?

嬰兒會用哭聲來吸引大人注意,不同的哭聲也代表不同的意思。當孩子開始學習講話之後,爸媽就要讓孩子習慣使用說話來表達需求;如果孩子無法讓別人聽懂自己的意思,便容易像嬰兒一樣以哭來表示。

【觀察三】

環境有什麼改變嗎?

嬰幼兒和良好的照顧者會培養出一定程度的默契,並且建立出穩定的安全感。孩子遇到搬家、生病、換保母、多了弟妹、上幼兒園等等情況,都可能造成孩子和大人不適應,間接影響到家人的情緒穩定。爸爸媽媽面臨環境變動的情境發生時,請先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的態度、多說好話、避免抱怨,孩子也會因為大人呈現的安定態度而降低焦慮。

當我們冷靜找出孩子常哭的原因後,下一步就是讓孩子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請不要讓孩子無限制的哭鬧不止,因為劇烈的哭喊會讓呼吸變得極不穩定,腦部缺氧而影響正常的思考判斷能力。

悲傷時會流淚是正常的,同理心強的孩子看到別人傷心也會跟著想哭,所以適當的表達情感不要禁止。爸爸媽媽只要教導孩子學習體察自己的感覺,不能以「哭」成為想得到東西的方法。無論是大人或小孩,發現自己傷心難過時都可以練習深呼吸,重覆幾次之後腦子和身體都會舒緩一些,然後才能把話講清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