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需要給孩子壓力?

 許多媽媽說:「我要孩子快樂就好,所以不想給孩子壓力。」有這種想法的家長要小心,因為過度的放任也可能忽略孩子需要適時引導。

嬰幼兒的大腦就像一部超級電腦,即便出廠時具有硬體完備,也要安裝好用的軟體才能發揮實用的效能。所以寶寶在不同的年齡就需要不同程度的教導,當孩子具備基本能力就會產生內心的成就感,孩子知道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也才會有充足的自信心,如此一來就不會遇到學習困難便輕言放棄。

「快樂」是一種情緒狀態。保持愉快的情緒是好的,但請不要誤以為放任孩子的行為,順著孩子每天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樣就是盡責的好爸媽。無論大人提供孩子多少的物質享受,孩子還是不會持續快樂的感覺,因為人不可能一直保持在只有快樂的情緒當中,有「缺乏感」才更能體會好不容易得到的「滿足感」。

人們遇到適當的壓力之後,會產生舒服放鬆和更大的快樂。如果爸媽把這原理放到教導孩子時也是相通的。但如何在教導和管束之間收放自如呢?每個家庭狀況不同,不必和別家情況比較誰比較好,在親子相處時,爸爸媽媽要更有彈性的依情況而調整。

曾有國外專家進行父母教養類型和子女長大後發展的研究,他們將父母教教養子女的態度分為放任型、開明型、專制型三種。完全採取放任型教養的父母因為過分溺愛,讓孩子產生沒有目標感的無力狀態,這些孩子不知到自己要什麼。專制型的父母以自己的想法希望孩子照著大人規畫而行事,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抗或消極抵制行為。

在教養子女時,大人容易把個人的成長經驗套用在孩子身上。一些經歷困難才成功的大人會不希望孩子和自己一樣辛苦,就會有「讓孩子快樂就好」的想法,這是基於愛孩子的心理。適當壓力能讓孩子變得堅強和勇敢,因此培養孩子的耐挫能力也不能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