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很固執,總是不聽大人教的話?」、「為什麼孩子講不聽,我們是為他好難道錯了嗎?」⋯⋯焦急的爸媽擔心孩子犯錯吃虧,總想預先做好萬全準備才不會讓孩子吃虧上當;如果遇上不肯完全順從的孩子,親子之間的關係就會出現爭執。
大人常以自己接受的教養觀念和過往經驗來教育下一代,而很少人發現孩子和爸媽的天生優勢可能有相當大的差異,隨著時代進步社會環境和孩子成長接觸的訊息也大不相同,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二十年後的改變,所以培養孩子作自己、對自己有信心,未來才能夠從容面對新挑戰。
天才,是天生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喜歡繪畫的孩子拿到筆就停不下來,喜歡音樂的孩子獨處時會忍不住唱起歌來⋯⋯,「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不行嗎?」通常孩子專注投入某項非正規學習科目的時候,多數爸媽會擔心孩子太投入耽誤課業學習而打斷他們。其實優秀的人才,不是一夕之間突然就學會的,熟能生巧、精益求精,若對某項學習感興趣,孩子也能不怕困難想辦法要達到自己的目標而不怕吃苦。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優勢,能被早期發現而接受適當引導孩子,更容易練就比其他人更好的專長,爸爸媽媽必須慧眼獨具才能看見孩子的優點,鼓勵孩子發揮創意和想像力。
關心孩子成長的步調
其實孩子的興趣和喜好與天生的感官優勢有關,更和成長環境中接受的經驗值多少有關聯。孩子喜歡的不一定能做好,爸爸媽媽需要比孩子更仔細評估孩子身心發展的進度,才能協助孩子施展長才。
舉例來說,愛唱歌的孩子對音感的領悟力強,但孩子並不見得在視覺、身體協調等綜合性能力也和聽覺一樣發展超強,孩子想學琴但身體無法完成想要的動作反而會使孩子失去信心,強迫孩子練習就不如先讓孩子先透過運動來加強體力。
總之,「讓孩子作自己」是尊重孩子成長的步調,並非完全不管,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經驗各種突發狀況,父母有責任給孩子指引一條明確的道路,至於如何達到目的地呢?請相信孩子有能力可以找到方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