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內向不善溝通怎麼辦?

 爸媽常會為內向不說話的孩子著急,擔心不主動說話的孩子長大可能會吃虧。

其實,安靜少話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是不善於溝通,有些孩子在陌生環境會顯得保守內向,在熟悉的家人朋友面前就能辯才無礙,因場合不同而有兩極化表現的孩子容易緊張,所以爸爸媽媽反而要給不善於在公開場合說話的孩子更多時間調整心情,避免過度的強迫孩子要表現出在家的樣子,否則孩子可能會以不同的理由拒絕參加社交場合。

溝通表達的能力需要臨場的經驗和一次又一次的練習。

從小會講話又善於溝通的孩子人緣很好,可以主動和大人說話的小孩,有時讓大人不知不覺給他較好的待遇。愛說話的孩子若說話的時間不對或話太多而停不下來,也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所以孩子表達能力的過與不及都需要大人適時的指導。

大部分的小寶寶在一周歲前,就能用手勢動作來表達意思,也能看到大人招手表示要他走過來、揮手就表示不可以⋯⋯,人與人的溝通包括了肢體語言、臉部表情、聲音、語言、文字或圖案等等,孩子必須能夠看懂並且和其他人進行交流、互動,才算是一個善於溝通的人。

我們要讓孩子習慣說「請」、「謝謝」、「對不起」,習慣使用尊稱和感謝的方式說話,孩子在與他人溝通時,就能夠顯得有禮貌而受到歡迎。反之,若孩子平時和大人相處時間比較多,習慣聽命令式的指令,學到的溝通口吻可能會強硬而直接,遇上和年紀相近的孩子一起玩就容易產生衝突,主要原因是其他小朋友也有自己的想法,無法像家人一樣無異議的配合。

隨著孩子年紀越大,溝通能力就就愈來愈重要。在孩子由家庭進入團體學習的成長過程中,心智發展會由一開始的只重視自己,逐漸進步到可以關心別人。舉例來說,會走路的小寶寶看到有人跌倒受傷會用手拍拍人表示安慰,看到別人流淚了會拿紙巾過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表示孩子已經具備同理心,也就是教導孩子和別人溝通的最佳時機,而這種人與人的溝通學習,並不需要等到孩子學會開口說話之後才開始。

讓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是最好的溝通練習,即使孩子們會發生吵架或爭執也是學習溝通的機會教育,遊戲的經驗有助於溝通表達,孩子更需要玩伴而非語言訓練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