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滿兩歲之後,就要進入兒童發展中的「語言爆發期」,如果孩子超過兩歲還不會講單字,大人必須特別關心親子互動的時間是否有需要調整:是孩子學習模仿的機會不夠呢?或者有發展上的異常徵兆?
爸爸媽媽可以先就以下重點先做觀察:
【觀察1】
請問有讓寶寶吃固體食物嗎?還會不會經常流口水?有刷牙的習慣嗎?
依據過往的經驗發現,若經常吃糊狀的粥或太軟的食物,很少做口齒唇舌運動,間接影響說話能力。許多超過年齡還只能講單音而不能說句子的孩子,都有「吃軟不吃硬」的情緒。照顧的人還把孩子當嬰兒來養育,長期沒有練習吃固體食物,孩子的行為動作也會像小嬰兒一樣,等上了幼兒園才發現是個大問題。
【觀察2】
是否總在孩子需要之前就把東西放在眼前?

爸爸媽媽可以先試著每當孩子要求東西時,讓孩子講出來才把東西交給他,必須耐心重覆講出簡單句字讓孩子模仿發音。一定要堅持住不可以太快配合孩子需求,因為如果寶寶若連說話的必要性都沒有,自然也就不必開口說了。
如果照顧者自己平常就不愛講話,拿東西給孩子之前,並沒有說出物品的名稱。孩子缺少聽覺和視覺的經驗,就算看見了也不懂「這是什麼」,孩子語詞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經驗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必須經常和孩子講話。
【觀察3】
孩子會主動拿玩具找大人一起玩嗎?能不能指令把東西交給別人?
如果孩子總是無法配合大人的遊戲,兩歲半了還不會說話又獨來獨往喜歡一個人玩,也不會找爸爸媽媽一起玩或拿書要求媽媽講故事,這就需要專業的發展評估了,請把握幼兒發展的黃金期給寶寶多元化的感覺刺激。若不會講話但能依照大人指令做動作或配合遊戲,暫時可以先不必擔心。
幼兒的語言發展能力和孩子本身發育的成熟度有關係,更和成長的環境有密切關係。新手父母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常在第一年最認真學習,但隨著新鮮感消失之後,對不同年齡寶寶的身心發展情況的重視程度就逐年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擔心孩子「該去學點什麼才好」⋯⋯
其實孩子必須先學會能夠流暢的和大人溝通,才可能聽懂上課時老師所講的內容。而學說話是每天在家就要教導的事,孩子能夠和爸媽一起玩,就是吸收能力最佳、最有效的改善方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