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兒子要打回去,不能讓人欺負的⋯⋯,要讓對方知道打人會痛就不敢動手了。」
「我怕女兒被欺負,告訴她有委屈要找老師評理,可是她都不敢怎麼辦?」
「我兒子說同學常拿他的鉛筆,他不會拒絕就隨便人家拿,讓人擔心這種個性長大之後會不會總是被別人欺負呢?」
爸爸媽媽都會擔心孩子在外頭受委屈、被別人欺負了怎麼辦?僅管每個人會依照自己的方法傳受孩子自我保護的要領,可是缺乏經驗的孩子還是免不了會遇上突發狀況,爸爸媽媽無法二十四小時跟在孩子身旁教孩子該怎麼做,所以我們就必須教導孩子掌握適當的應變之道。
在少子化的家庭中,小孩子受到大人百分百的呵護,長輩們會以包容的心設法滿足孩子任何需求,因此小孩在入學之前幾乎很少聽見被拒絕,也很少有機會會遇到挫折不如意。一旦孩子開始和同伴一起玩,遇到不能如孩子所願的情況突然就變多了:孩子得學習等待、輪流排隊、和別人分享玩具。
爸媽會擔心孩子受冷落或被欺負,但事實上,兒童社會化的行為需要累積足夠的經驗,幼兒遊戲時並沒有大人所想的複雜心理因素,他們透過操作玩具或物品滿足好奇,即便可能發生小小的衝突,在沒有大人插手時也可以很快調節適應。

旁觀型的學習,不怕被冷落。
「我的孩子好像不愛上學,上課時別的孩子玩得很開心,他一個人坐在旁邊老師也不理他,是要不要停課好呢?我總覺得老師不夠用心,沒有注意到有孩子被冷落。」一位媽媽對該不讓三歲兒子繼續上幼兒園而煩惱著。
大約三歲之後孩子才能和玩伴一起玩組織性的合作遊戲。在幼兒園小班的教室中就可以發現,即便幼兒在同一個房間內也是各玩各的東西,偶爾才會有一次短暫的交流。有少數旁觀型的小孩喜歡在教室內靜靜的坐著,當他看見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玩,臉上表情也會露出愉快的笑容。視覺學習型的孩子,通常在人際互動中屬於「慢熱型」總要別人的遊戲快結束前才會想試一下;萬一孩子是這種旁觀型的孩子,爸媽就不必擔心他們會被冷落,如果孩子看得很開心就夠了,因為這類型孩子領悟力好所以才不太需要動手,只要讓他們能看見或聽到就很快記住,從很小就會顯現出安靜而專注的特質。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與同伴相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