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和不同地方的人溝通時,即便講同樣語言,但是因為習慣用語不同,也會一時之間沒聽懂對方的意思,必須經過一番解釋之後才能想通。大人和小孩溝通時也常有類似的誤會,由於孩子的理解能力還在發展,如果爸爸媽媽平時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夠長默契不足,爸媽以和大人溝通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很可能會解釋老半天,而小孩子依然完全不懂自己該從何開始著手。
「這也太奇怪了,每次我問他:『剛才媽媽說的事情你聽懂了嗎?』兒子都說聽懂了,問他:『會不會?』也大聲說:『會啦!』每次叫他把玩具收好就是不肯動,總要等到我失去耐心不想再理他,一個人的時候才會動手。」這位求好心切的媽媽,常忍不住想對孩子發脾氣。
遇到小孩子聽到大人解釋很久還沒動作,建議爸媽仔細看看孩子的表情。「孩子有真的聽清楚或聽懂嗎?」眼神和臉部的神態都能透露出訊息。
有些爸媽會在孩子的背後交代事情,然而孩子很可能正專注在手上的活動或遊戲,只是隨口發出聲音來回應大人,可是其實完全沒有搞懂大人說了什麼。

幼兒的語言發展會經過一個仿說的時期,兩三歲的孩子回答大人的問題時,常常會跟著把最後一、兩個字重覆講一次,但是他們並不一定理解大人說的話是什麼意思。爸爸媽媽不知道原來幼兒回答「聽懂了」只是我們所了解的「仿說」而已,不代表寶寶真正懂得其中的意義。
如果孩子超過了五、六歲經常回答「我知道」、「聽到了」但依然沒有動作,這時候就需要調整孩子的習慣和態度了;能真正聽懂卻不配合,請客觀的檢視一下是「意願」或「能力」而造成的。此外,保護過多或溺愛過度也會剝奪孩子動手練習的機會,習慣被別人照顧的小孩子,在聽見老師的指令後仍然坐著發呆而毫無反應,因為他們可能不清楚必須在什麼時間自己設法解決問題,這類的孩子只是經驗不足,請先別錯怪他們是故意唱反調。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