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

 IQ(Intelligence Quotient)是智力商數的簡稱。很多人以為IQ好就表示孩子聰明將來學習會比較容易;然而事實上存在很大的誤解,因為參與IQ測驗得分高的孩子,並不一定在學校參加考試時每次都能得到最高分數,特別是心智年齡還小而對於「為什麼要考試?」還弄不清楚的孩子。

培養生活力

大腦懂得很多知識,假如無法妥善運用出來,即使在IQ測驗時獲得高分也並沒有實質意義。讓孩子受教育最終目標,無非希望孩子成年後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成績單上的數字不能成為孩子唯一的任務,能夠在生活上具備獨立思考、創造力和應變能力,相對就更為重要。

孩子求學過程的不同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老師,每個階段的老師可針對專業領域相關的知識傳授給孩子。但僅管如此,影響孩子終身的人很可能是幼兒時期的照顧者,而爸媽就是協助孩子把所有常識和知識融入到生活當中最直接的示範者,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運用多重感官學習活化大腦

爸媽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有三個方向必須關注:一是能看懂、二是能聽懂、三是能夠做好。讓孩子無論在家或外面場合都可以展現出耳聰目明、動作反應敏捷的自信狀態,而不是只有在某處很好,其他地方反而為所欲為。

我們要關注兒童的身體動作發展,透過孩子的行為表現客觀得知幼兒還無法說清楚的感受,提供孩子最需要的資源和幫助。給孩子過多的寵愛如同過剩的營養品,強迫孩子吃下無法消化的食物會造成腸胃道消化不良,協助過多而減少孩子動手和動腦的練習經驗,也會影響大腦反應的靈活性,間接養成孩子被動、冷默和凡事無所謂的態度。

不同家庭文化對孩子的期許不同,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必須隨孩子不同年齡而設定短期目標。爸媽要支持自己的孩子:給起步較慢的孩子加油打氣、讓衝勁十足的孩子學會看清方向才能保護自己。總之,許多無法具體數字量化的做人做事方法,都是比IQ更重要的事──教養也絕對不能單一的偏食和挑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