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孩子愛拖拖拉拉的問題

 了解孩子愛拖拖拉拉的真相


有些父母經常抱怨孩子:抄五十個 生字,糾正了半天,還有四十個是錯的;三十道十位數加、減題,又不是不會做,非得 折騰一個晚上;才寫兩個字就開始摳橡皮擦,不到睡覺前絕不會完成......這種情況使孩 子和家長都感到十分疲憊。父母在此過程中,情緒備受打擊,他們起初很有耐心,接著 轉爲氣憤,時而心酸、無奈,最終絕望的認爲孩子簡直無可救藥。
是因爲作業太多、太難,還是孩子資質愚鈍,根本不會做?事實上,許多父母反 應:孩子很聰明,思維很靈活,遇到較難的題目也能迎刃而解;可是一寫作業,就心不 在焉、拖拖拉拉、邊寫邊玩、不能集中注意力。
這在心理學稱爲「最後通牒效應」,和我們常說的「臨時抱佛腳」相似。有這種傾 向的人做事缺乏計畫和條理;對於不需要立即完成的任務,往往拖到最後期限,不得不 完成時才努力去做。它反映了人們心理的某種拖拉傾向,意即從事一項活動時,總覺得 開頭準備不足,想等到萬事俱備再執行,於是一拖再拖,但是到了最後關頭仍能完成。 家長了解孩子的狀況後,可以採取相應措施,解決孩子做事拖拉的現象。

深入了解孩子做事拖拉的原因

如果孩子做事拖拉,是害怕做不好被家長責怪,也就是出於恐懼心理,那父母一定
要爲子女製造輕鬆的氣氛,不要求孩子的表現十全十美,放手讓他們去做,並多給予一
些鼓勵。當孩子進步時,家長要及時表揚,而且表揚孩子的標準不要定得太高;當孩子 做不好某件事時,父母也不要斥責或動手包辦,而應以鼓勵的方式激發孩子改正。

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規定時間完成任務,有利於讓孩子產生緊迫感,避免「最後通牒效應」帶來的負面 影響,例如:因時間倉促,造成作業品質下降。父母須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提出時
間、數量、品質的要求,督促孩子完成,並給予適當的評價。也就是做得快的同時,依
然要以做得好爲終極目標。

採取興趣激勵的方法

父母可以選擇孩子平時最愛聽的故事、最愛玩的遊戲、最愛看的動畫片等,激發子女做事的興趣,促使他們快速行動。比如:孩子愛聽故事,父母可以對他說:「你將餐 桌收拾乾淨、碗筷放入流理台後,就能聽《小紅帽》的故事。」如此便可以激發孩子快
速將事情做完的動機。父母運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兌現,不能欺
騙子女。

最後通牒效應

很多時候,人們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不是按部就班去做,而是拖到最 後的期限來臨時,才會努力完成,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最後通牒效應」。
教育學者曾做過以下一項實驗:他讓一個班級的小學生閱讀一篇課文,第一階 段沒有規定時間,讓他們自由閱讀,結果全班平均用了八分鐘才讀完;第二階
段規定他們必須在五分鐘之内讀完,結果全班不到五分鐘就讀完了。這個實驗
顯示:「最後通牒效應」對人們的心理具有促進作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