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克勞特曾做過以下這項實驗:
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爲「標籤」
而「標籤效應」提示所有的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
有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當他被分配到一個所謂的「後段班」後, 並沒有先召集學 生們訓斥一番,以示「嚴肅軍紀」,也沒有制定「十不准」、「 八不准」,而是列印了 許多封信,發給每位學生一封,要求孩子們認眞抄寫一份, 再寄給父母。這是一封什麼 樣的信呢?上面寫著:最近,我比以前進步許多,我變得守紀律了、 聽話了,學習狀況 也比以前好多了······而且,我一定會珍惜這個小小的開始, 一定會繼續努力,爭取新的 進步。
接著,學生們也都依照這位老師的要求,把信件寄回家裡。然後, 這位老師在班會 上對大家鄭重聲明:「雖然這封信是我寫的, 但我堅信這一定會成爲事實!」奇怪的 是,之後每過半個月,老師就會起草一封類似的信件讓學生寄出, 於是,一個奇蹟悄然 發生了。這些信件產生了作用,學生們一個個變好了, 即使是班上最淘氣的幾個所謂的 「壞學生」,也努力的改變自己。
究竟是什麼魔力改變了一群後段班學生的行爲呢?就是信中所寫的「 我進步了」、 「我變好了」之類的「標籤」。換言之,老師利用信件的内容, 在他們身上貼了「進 步」、「聽話」等「標籤」,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按照「標籤」 上的「暗示」來約束自 己,並朝著標籤所示的方向前進。
接著,學生們也都依照這位老師的要求,把信件寄回家裡。然後,
究竟是什麼魔力改變了一群後段班學生的行爲呢?就是信中所寫的「
如此看來,「標籤」是一種巧妙的暗示和鼓勵, 其神奇的導向作用不可輕忽。我們
可以肯定的說,使「壞孩子」變成「好孩子」的方法之一, 就是恰到好處、恰逢其時的
爲他貼上一個寫著「好」字的標籤。
相信父母看完以上這則故事後,一定會有所啓發, 在今後的家庭教育中,善用「標籤效應」,別再圖一時口舌之快, 說些傷害孩子的話了。
可以肯定的說,使「壞孩子」變成「好孩子」的方法之一,
爲他貼上一個寫著「好」字的標籤。
相信父母看完以上這則故事後,一定會有所啓發,
別輕易對孩子下不好的結論
孩子有許多表現是天性使然,沒有品質上的分別, 即使有一些不良行爲,往往也是
一種無意識的,或對成人的簡單模仿。因此, 切勿對他們的行爲輕易貼上「標籤」,人 爲的劃分「笨蛋」、「不懂事」等類別,如此一來, 很容易使孩子不自覺的受到影響,
限制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一種無意識的,或對成人的簡單模仿。因此,
限制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 留意「非語言」的貼標籤方式
事實上,一個人對待另一個人的態度, 並不一定只能透過言語表現出來,當你對一 個人的態度很消極時,即使不說一句話,僅僅一個眼神、 一個表情或一個動作,同樣能 將你的消極態度,透過這些行爲表露無疑。父母應特別留意, 有時候這種非語言的貼標
籤方式,對被貼標籤的孩子傷害更大。
籤方式,對被貼標籤的孩子傷害更大。
多貼正面的標籤
心理學家認爲,兒童聽了鼓勵的言詞,會精神煥發; 受了懲罰或聽到貶斥的批評
則會垂頭喪氣。對於孩子的日常行爲,做父母的應該多方面去觀察, 對於他們不好的行 爲,不要只是訓斥,而應該找到子女好的一面,多用正面的「標籤」 來激勵他們不斷進
步,促使孩子往好的方面發展。
則會垂頭喪氣。對於孩子的日常行爲,做父母的應該多方面去觀察,
步,促使孩子往好的方面發展。
注意批評孩子的方式
「批評」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不可少的,不過,父母一定要注意策略。 一般情況下, 要批評子女具體的不良行爲,但不要貶低他們的品質和能力。 有的孩子起床後不疊被 子,家長往往不耐煩的說:「你眞是條大懶蟲。」 有的孩子學習比較遲鈍,父母就會忍不住責罵:「你怎麼這麼笨?」 這些脫口而出的話,通常對孩子的自尊、自信造成很深 的傷害。因此,家長要用具體指導代替盲目指責、 用提出希望代替嚴厲批評,如此不但
可以增加批評的效果,也能爲孩子的行爲指引正確的方向。
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 使自己的 行為和標籤内容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所引起,故稱為「 標籤效
應」。
應」。
大多數孩子都曾經遭遇失敗和挫折, 而這些經歷對每個人的自信心會有不同程 度的影響。有些孩子會在失敗之後,為自己貼上消極的標籤, 認定自己是一位 失敗者。如果以後再遇到挫折,他們就會認為失敗是理所當然的, 即使成功,
孩子也很難再提高自信心。因此,父母和師長應該如何利用「 標籤效應」,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呢?就是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訓練, 和制定可行的學習目標、計畫。
孩子也很難再提高自信心。因此,父母和師長應該如何利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