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只知道「看」書嗎 ?


很多孩子遇到背誦的作業便一籌莫展,自己拿著書本坐在房裡,看一眼、背一句, 最後可能就這麼睡著了,效果必然不彰。但是,默背似乎已經成爲大多數孩子念書的方 式,有些孩子讀出聲來,還會被父母斥責:「好好背,不要出聲影響別人。」如果孩子 邊聽音樂,也會被父母要求關掉,理由是不專心,三心二意怎麼能確實背誦,即使背了 記憶也不深刻。家長會這樣做,只能說他們不了解「記憶」這門科學。
美國心理學家格斯塔做過一項實驗:他把十位智商差不多的學生隨機分成兩組,第 一組學生所在的房裡只有五把椅子和五本《聖經》;另一組學生所在的房裡除了《聖 經》外,還有相關的宗教故事集、漫畫書,而且播放著宗教音樂。這兩組學生被要求在 相同的時間內背誦《聖經》,結果第二組的成績遠勝於第一組。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原來,人們在接受外界的資訊時,參與的感官愈多,資 訊愈豐富,所學的知識就記得愈牢固。簡單的說,當多重感覺器官同時接受資訊,便能 提高一個人的感知效果,這就是「感官協同效應」。
現在老師在課堂上,爲了讓孩子順利接受所學的知識,設立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 提供各種教學用具,也是利用此一原理。孩子們年齡還小,具有好奇、好動、樂於參與
的特點,利用各種手段讓本來相對單一的學習内容變得興致盎然、生動鮮明,進而和他 們的各種心理功能相契合並產生共鳴,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整體效應。總之,學習的方
式五花八門,學生可以運用的感官愈多,學習的效果就會愈顯著。

父母要盡可能為孩子設立學習活動的空間

放手讓孩子在學習中動手、動口、動腦,即使孩子因而將房間弄得凌亂不堪,家長 也不要埋怨,他們在得到父母的支持後,學習起來會更加認眞。能讓子女在生動、活潑 的實踐中發現、認識、理解、掌握知識,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父母要理性對待孩子的學習方法

父母不要阻止孩子背誦時朗讀出聲或聽音樂,對於英語學習更是如此,聽、讀、 說、看一樣都不能少,充分利用各種感官才能學得好。讀課外書時,家長可以讓子女記讀書筆記;學習自然知識時,家長可以讓子女做相關的實驗;學習數學知識時,家長可

以讓子女利用相關的數學教具,也可以鼓勵他們和同儕進行討論。


感官協同效應

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若能使多重感覺器官(如:聽覺、視覺、觸覺等)一同
參與學習,效果會更好,心理學將此種現象稱為「感官協同效應」。
此效應可運用在以下幾點:一是多媒體學習,把聲音和畫面相結合,從而獲得
更好的學習效果。二是孩子在學習物理、化學等科目時,利用實際操作實驗,
透過光、色、味,使聽覺信號、視覺信號、嗅覺信號建立於大腦的内在聯繫。
三是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係以相互隸屬或相關的層級表現出
來,建立主題關鍵字、圖像、顏色等記憶連結,進而刺激記憶和理解,達到提
高學習成績的目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