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家長的喜歡插手孩子的事情,干擾孩子自由地做事,這樣一來孩子遇到了困難就不用思考了,因為身旁有爸爸媽媽幫忙。長此以往,就使孩子失去了鍛鍊思考力的機會,孩子的潛能也就難以得到開發。
為什麼一般家長喜歡插手、干擾、指導孩子的事情呢?為什麼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呢?原因有以下兩點:
害怕孩子遭受失敗,受到打擊
父母都希望孩子多取得成功,少經歷失敗。很多父母認為,失敗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當他們看到孩子遇到困難時,擔心孩子無法戰勝困難,於是親自出馬,替孩子掃清障礙。其實,失敗也是有益的,失敗能促使孩子積極思考,磨煉孩子的心智。只要父母在孩子歷經失敗後給他一些指導,孩子就很容易從失敗中獲得經驗。
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辦事他們不放心
父母為什麼喜歡干擾孩子、喜歡越俎代庖呢?說到底是因為他們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認為孩子無法憑自己的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把事情辦好。所以,他們才會積極協助孩子。殊不知,孩子的潛能是無窮的,只要給他鍛鍊的機會,他就可能在困難的刺激下開動腦筋,從而找到好的解決辦法。久而久之,孩子的思考力就得到了鍛鍊,也就變得越來越優秀了。
作為父母,如果不能摒棄這兩點錯誤想法,依然對孩子的事情進行無謂的關心和過多的干涉,表面上是疼愛孩子,但實際上卻阻礙了孩子思考力的發展,使孩子變得依賴性強、畏懼困難、沒有主見。
由於孩子長期在父母的指導下做事,一旦父母不在身邊或沒有吩咐或指導,他們就不知道如何行動。孩子們的主見和思考力到哪裡去了呢?答案是被家長平時一點一滴地「偷走」了。因此,父母平時要多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使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培養。
思考力提升新策略
▶放開手腳,做個「懶」父母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父母就可以大膽地放開手腳了,盡可能地讓孩子自己去做事。無論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還是一些簡單的家務,只要孩子有能力勝任,父母就應該讓孩子去嘗試。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懶」一點,孩子能做的事情就讓孩子做,比如穿衣、疊被、穿鞋、洗漱等事情,還有掃地、擦桌子、洗碗等事情,都可以讓孩子做。或許孩子前幾次做得不好,但請不要生氣,相信孩子會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或給孩子一些引導和提示,使孩子不斷進步。
▶給孩子思考和決定的機會
很多孩子都有強烈的決策慾望,比如放學回家是先玩還是先寫作業,是先寫語文作業還是先寫數學作業,他們都渴望自己做決定,而不希望父母越俎代庖、指指點點:「快點做作業,先做語文作業…………」因此,父母最好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安排自己的玩要和學習時間。只要孩子能在睡覺之前把作業做好,父母就不必干涉孩子太多。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