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認為,聽音樂會干擾記憶。家長們也都習慣在孩子記東西、學習時,把音樂關掉,讓孩子在安靜的環境中學習。事實上,這種認識是錯的。聽音樂不但不會影響記憶,而且還會促進記憶。
聽音樂能夠加深記憶。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最容易吸收美好的旋律,而音樂播放的聲波,能夠改變人的腦波運動。一旦人體的自我律動與樂曲合拍產生共鳴時,就能啟動大腦貯存的多種資訊。在這種舒暢和諧的美感中,人的記憶會得到深化和超越。這項研究結果也是由實例得出的。二十世紀中期,保加利亞的心理學家喬治·羅紮諾夫,將外語學習寓於貝多芬、柴可夫斯基、莫札特、海頓、巴哈等人的一部分協奏曲、交響曲、幻想曲等音樂中,調動起了學生學外語的興趣。據說,學生僅僅用了兩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就掌握了一門外語。
學習音樂可增強語言記憶力。研究結果表明,學習音樂除了可陶冶性情外,還可增強語言的記憶力。一項對六十名女生的測試中發現,小時候曾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女生,比沒有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女生,能夠多記憶百分之十七的文字資料。並且研究發現,音樂家的左腦比一般人大,他們的左腦可能較一般人發達,而左腦也是主要負責語言記憶的。因此,接受正規音樂訓練,很可能令人們的左腦發展較佳,連帶左腦所控制的語言記憶力都一起提升了。
【記憶力提升新策略
不容易記的記憶資訊,通常經過長時間的記憶,還是只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倘若家長教會孩子將不容易記的記憶資訊,寓於喜愛的音樂中,結果就會大不同。
▶讓孩子把難記的資訊作為歌詞,填充在熟悉的旋律中。
人的大腦對節奏感強的識記材料記憶效果非常好,有節奏的刺激資訊,能使大腦多個區域工作,尤其是利用了右半腦的功能,同時能使人身體放鬆,產生愉快感,對大腦產生較強的刺激,因而能夠提高記憶效果。家長平時可以多留意孩子喜歡聽哪些歌,在孩子不想記憶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把需要記憶的資訊作為歌詞,填充在他喜歡的旋律中。比如,孩子喜歡聽《蝸牛和黃鸝鳥》這首歌,家長就可以讓孩子把需要背誦的課文內容,換成這首歌的歌詞,讓孩子唱出來,這樣孩子記憶起來就會容易許多。
▶根據孩子情況讓其選擇是否聽音樂記憶。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無意間聽到某段音樂時,當時記憶的知識,也會在腦海裏浮現出來,這也是一種記憶的方法。但它不是每個人都能駕馭與適合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抗干擾底限,通常性格外向的人抗干擾底限較高,內向的人底限較低。所以,你的孩子適不適合聽音樂記憶,家長可以做個試驗看看。
對於難易程度相當的兩篇課文或是兩個章節,讓孩子在看第一篇課文或第一個章節時,邊聽音樂邊念書,在看第二篇課文或另一個章節時完全不聽音樂,然後讓孩子比較一下自己讀完書的時間及理解的程度。如果是不聽音樂時的讀書效率較高,就應該在讀書時間儘量不要聽音樂。反之,當然就可以聽了,但是要有所選擇,以抒情、悠揚的為佳,音量大小控制適中,時間不宜太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