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堅持用成人的語言和孩子交流


生活中,有些父母經常對孩子說「吃糖糖」、「睡覺覺」、「坐車車」、「擦香香」,等等,言語中充滿了稚嫩的孩子氣,原以為這樣說話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殊不知,這樣說話會影響孩子知識和辭彙的積累,最終影響孩子的思維水準和說話能力。

兒童專家指出,父母如果頻繁使用疊聲詞和孩子交流,孩子掌握規範的語言就慢。因為,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模仿,父母的表達方式和水準,直接影響孩子的模仿效果。因此,如果家長經常使用疊聲詞和孩子說話,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遇到一定的語言障礙。

琴琴之所以上小學了還和同學說疊聲詞,是因為從小習慣了。原本疊聲詞就是稚嫩的語言,當孩子整天這麼說時,他的思維就會停滯於幼兒階段,看問題時也僅僅站在幼兒思維水準的高度,這樣思考問題難免會很幼稚。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應該努力戒掉疊聲詞,從小用成人的語言和孩子交流。

▶用簡短的句子和孩子說話

和6歲前的孩子說話,句子一定要簡短。如果句子太長,孩子聽了後一句會忘了前一句,最後反應不過來你講的是什麼,這樣就會影響孩子思考和親子對話的品質。因為孩子對語言只能瞬間反應,沒辦法像成人那樣,把對方說的話儲存在腦子裏,再回味和理解,一旦句子過長,就會造成孩子「消化不良」。

▶多用以「我」字為主語的句子和孩子說話

和孩子說話時,多用以「我」字為主語的句子,孩子會更容易接受。比如,你想讓孩子把玩具收拾一下,你可以對孩子說:「我想有個乖孩子,每次玩完都收拾一下玩具。」這比你對孩子說「你看,你又不收拾玩具」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多用「我」字教育孩子,有助於孩子更好地感受別人對他行為的反映,使孩子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瞭解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造成什麼影響,從而學會思考著改變自己,適應他人,適應社會。


▶用生動而吸引人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孩子年幼,好奇心強,喜歡新鮮活潑的語言。父母如果投其所好,對孩子說話的時候,採用多變的語言形式,比如叫孩子吃飯,可以說:「吃飯了,快坐好。」幾天後變個花樣:「吃飯了,媽媽和孩子都要吃飯。」再過幾天,叫孩子吃飯時說:「媽媽餓了,孩子也餓了,我們都要吃飯。」經常變化不一樣的方式和孩子對話,能讓孩子感到好奇,激發孩子講話的興趣,還能讓孩子容易接受你的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