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太過寵愛、保護孩子,使孩子很少有機會獨立生活。有人形象地稱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是「6+1」模式,即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六個人,照顧一個孩子,因此孩子被寵、被哄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孩子穿衣、洗漱、上學、寫作業這樣的小事,家長都要有意無意地插手,甚至盡可能代勞,這就直接導致孩子失去了鍛鍊和學習的機會,因此當家長不在身邊或不告訴孩子怎麼做時,他們就呆呆地站在那裏等「指示」,根本不知道思考。
父母陳舊的思想觀念作祟,總認為「樹大自然直」,孩子長大了什麼都會。「樹大自然直」的思想,確實能讓孩子自由成長,但是太過放任,絕不利於孩子成才。不少父母要麼對孩子放任不管,要麼對孩子百般呵護。值得注意的是,放任不管,孩子能得到更多摸爬滾打的機會,反而能學會照顧自己,但這也要結合適當的管教,一味放任是不行的。倒是百般呵護孩子,認為孩子長大就能照顧自己,這種想法嚴重阻礙了孩子自主學習。等孩子長大時,父母才發現他什麼都不會,連餓了時找點吃的都不懂,這時候父母才抱怨孩子「無能」、「沒用」,殊不知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思考力提升新策略
狠心一點,對孩子少一點無謂的關心
孩子為什麼沒有思考力呢?這與家長的過度關心有很大關係。有個故事說,有個台灣男孩和美國女孩都患了感冒,導師打電話通知兩個學生家長。台灣家長在半小時內,從離校很遠的公司趕了過來,帶孩子去醫院;美國家長則在電話裏問老師:「孩子的腳沒事吧?沒事就讓她自己回來。」
為什麼有些孩子像花瓶,一碰就碎呢?因為他們不夠堅強,從小沒有經歷這方面的考驗。就拿小小的感冒來說,不少家長緊張兮兮,趕忙把孩子送到醫院。美國家長卻輕描淡寫地說:「腳沒事就讓她自己回來。」原本就不是什麼大事,何不放開手,讓孩子思考怎樣照顧自己,鍛鍊一下堅強的品質。
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
3歲小孩都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少家長卻忘了這一點,他們總認為孩子小,長大了就會做了。其實孩子有強烈的動手慾望,比如自己吃飯、穿衣、疊被子、幫忙擦桌子、搬椅子、做飯、洗衣服,等等,父母應該成全孩子,讓孩子去表現,這樣他會感到很快樂,動手能力也會得到訓練。當孩子做完一件事後,無論做得怎麼樣,父母都應該首先肯定他。如果孩子做得好,應該表揚他,再針對孩子做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給孩子一些指導,使他更好地進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