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36,你到底怎麼想的?」
孩子出錯是正常的,批評是應該的,但要注意批評的方式和技巧。生活中,有些父母發現孩子做錯了一道很簡單的題目,有點恨鐵不成鋼,於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斥責孩子「做作業不認真」,羞辱孩子「腦子進水」,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對培養孩子的思考力是有害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孩子面對新事物或需要做決定的時候,如果父母因為孩子的想法幼稚,就批評孩子,很容易使孩子今後變得不敢嘗試、創新,喪失獨立判斷和思考的勇氣。所以,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當孩子出現錯誤時,父母不應該武斷地斥責孩子,禁止孩子犯同樣的錯誤,而應該和孩子一起分析錯誤,理性地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與孩子討論犯錯的原因時,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孩子說出犯錯的原因,促使孩子更積極地反思。找出原因後,要放手讓孩子去找方法解決問題,讓孩子在信任中保持積極的心態,而不是畏首畏尾,害怕犯錯或完全依賴家長。
▶強化孩子細心的表現
發現孩子粗心大意後,一般的父母要嗎抱怨,要嗎批評,但這樣會加劇孩子的沮喪心情,並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其實,如果父母轉換一下思維,強化孩子細心的表現,就會發現效果大不一樣。有位父親說,他發現兒子做粗心大意後,不是盯著錯誤不放,而是找機會表揚他的細心之處。比如,孩子把地板打掃得很乾淨。他建議父母不要給孩子貼負面標籤,說孩子是「糊塗蟲」、「馬虎眼」這樣可能使孩子變得越來越粗心,因為人往往是有求證心理的,孩子更是如此。
▶幫助孩子找到「粗心點」
什麼叫「粗心點」呢?先看看這位母親的做法,你就明白了。有位母親發現孩子數學成績不好,就和孩子坐下來,拿出以往考試的試卷以及作業,對其中做錯的題目進行分析,得出一個結論:不是不會做,而是看錯題。於是她對孩子說:「以後做題的時候,要認真看題目三遍,每看完一遍閉上眼睛想一想題目,然後再看,看了三遍後再做題。」通過這種方法,很好地改正了孩子粗心的毛病。
▶給孩子準備一個錯題集
錯題集是專門整理做錯的題的本子,讓孩子把做錯的題記下來,是為了便於經常翻看、反思,以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值得注意的是,要在每個錯題旁邊,寫上簡短的分析,比如:做錯的原因,總結出的經驗等,使孩子每看一遍,都是給自己一次警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