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多多鼓勵孩子「搞破壞」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聽話、順從、老實、乖巧,如果孩子調皮搗蛋、搞破壞,很容易遭到大人的批評和打壓。

其實,孩子調皮搗蛋、愛搞破壞是天性使然,是好奇心、創造性的一種體現。因為孩子對陌生的事物充滿了新鮮感,感到好奇,才會有探索的慾望。如果父母合理地利用孩子的這種天性,多加鼓勵和引導,那麼就很容易鍛鍊孩子的思考力和創造力。

更重要的是,從小呵護孩子濃厚的求知慾,可以讓孩子在充滿樂趣的探索中,掌握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經驗,說不定培養出一個小發明家。反之,如果父母總是以「聽話」為標準來要求孩子,雖然可以避免一些家居物品遭殃,少一些「破壞」,大人會安心一點,但是小孩子的天性容易被抹殺,最後很可能培養出循規蹈、創新能力差的孩子。

縱觀古今中外,我們可以發現:那些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大多數從小就開始動手創造發明。雖然他們的行為被大人視為「搞破「壞」,大人會因此皺眉頭、生氣,但是明智的家長不會因此斥責孩子。相反,有些家長還會鼓勵孩子「搞破壞」,和孩子一起「搞破「壞」,通過這種方式培養了孩子的思考力、創造力,使得他們有機會在人類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

▶鼓勵孩子大膽「搞破壞」

有一次,爸爸送給磊磊一輛玩具汽車,那輛車在地上一推,在慣性的作用下能往前滑行一段距離。磊磊玩了一會兒,就玩膩了,於是找來螺絲刀,把玩具拆開。爸爸發現磊磊「搞破壞」,並沒有生氣,而是笑著說:「小心點,別讓螺絲刀劃傷手。」

在爸爸這種默許和鼓勵下,磊磊愛上了拆東西,鬧鐘、收音機、門鎖等能拆的東西,磊磊都會用螺絲刀將其拆開,觀察了內部的結構後,再完好無損地組裝起來,他因此被家人稱為「小修理師」。

當孩子有了動手能力時,就有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慾望。在探索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搞破壞」,這時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大膽探索,這樣做是為了呵護孩子的求知慾,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為培養孩子的思考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探求欲望

一位著名的漫畫家,他在四五歲的時候,有一次趁父親不在家,就溜進父親的書房玩耍。當他看到桌子上有墨汁時,就拿著毛筆沾滿墨汁,在客廳通往書房的牆壁上作畫。父親回來發現後,不禁火冒三丈。不過父親並沒打他,只是說了他幾句。後來父親還給他買了一塊小黑板和一些畫筆,讓他自由地想像和作畫。

如果孩子的想法是好的,只是行為不當,父母不應該打罵孩子,壓制孩子的想法,而應該引導孩子認識到行為的不對,然後給孩子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探求慾望。這樣既尊重了孩子的求知慾和感受,又能樹立父母的威信,孩子會因此更加努力地思考、探索。

留言